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个人文档 环保公文写作 格式:docx 页数:2P 上传日期:2021-08-30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杨琳娟--《读懂课堂》读书心得暑期,又开启了一次全新的阅读之旅,都说心静自然凉,在这炎热的天气里,阅读无疑给我们增添了些许清凉的气息。

钟启泉先生的这本《读懂课堂》提出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好的教师应当是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

我们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

在第一辑中,谈到学力这一概念,里面用了两个隐喻,一个是“冰山模型”,即学力的显性部分是知识和技能,而隐形部分是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果把学力比做冰山,那么显性学力就是冰山显露出的一角,而隐形学力则是处在海平面以下的冰山主体,两者是一体化的,且后者是支撑前者的。

隐喻之二是“学力之树”,如果把学力隐喻成一棵树,那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就是构成树木的三个部分,树叶,树干这些看得见的学力是由“看不见的学力”(树根)支撑的。

归根结底,学校教育所追求的,是作为人的能力发展的“健全人格”和“基础学力”。

基础学力即重心是传统的读写算技能,然而教会学生学会关爱、关切、关联则是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特征。

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诺丁斯教授所强调的,“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往智慧的道路”。

此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让每一个人的多样性得以交流的“协同学习”值得倡导,并替代“分层教学”的学习方式。

在第二辑中,钟启泉谈到了倾听儿童的声音,尤其是当今社会,经济条件好了,儿童也成为了每个家庭最关注的对象,儿童的成长牵动着千万家庭,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心。

那么,理解儿童乃是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课题。

儿童发展的法则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

0-2岁是幼儿感知运动阶段,他们只是借助感觉运动图式认识周围的世界。

2-6岁是前运算期,是语言系统发展的关键期但布恩那个进行操作性思维。

上了小学后,7-11岁可以对具体事务进行操作,能进行分类,序列之类的操作,形成数的概念。

五六年级,也就是12岁以后,就可能进行抽象性思维。

书中提到的儿童中的一些淘气包脑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尽量不要过分的把这些淘气行为加以斥责,要保护好儿童的前创造性,并施以最好的教育。

儿童除了认知,德育也尤为重要。

德性通俗来说,就是明辨善恶是非。

都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最为重要,此外,要利用奖惩手段来规范儿童的行为。

因为,养育儿童最终还是让儿童社会化,他们需要在社会中维持除双亲以外的人们的交际关系而生存。

随着儿童的长大,自律性对他们而言尤为重要,家长作为社会的代言人,必须教导儿童,在家庭里遵守规则,在社会中也要可知自己的冲动,学会周遭世界的规则。

当今中国社会在飞速发展,然而应试教育仍从古代延续到了现代,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只注重书本,搞填鸭式教育,根本就没有自由时间,也很难在体育,人际关系和游戏中进行思考,这样的死记硬背型教育同欧美国家的独立思考型教育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所以,我想,只有更好的了解儿童,知道儿童的发展规律和儿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倾听儿童的声音,我们才能帮助儿童更好的成长,而不是在不断的读写背中,不断地纪律约束中丢掉他们的创造力。

第三辑,提到了课堂危机,对比了中日两种教学方式的不同,让我们认识到了课堂转型的必要性。

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定位也需要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揣测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的思考,辅助学生的活动。

作者也在文中指出,分层教学是落后于时代的,取代分层教学的是协同学习,因为协同学习可以排斥个人主义竞争,走向集体主义学习,为尊重差异,共同学习的互惠学习提供准备。

在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它的精髓在于有效地促进儿童主动探索,亲自验证自己想法的学习探索,亲自验证自己想法的学习行动,从而获得意外的惊喜和成功的快乐。

第四辑,教师的工作既然是教,本质上就在于学。

记得二十年前,我们都喜欢在作文里把老师比作春蚕,蜡烛,园丁,但这已经不足以勾勒出新课程语境下理想的教师形象了。

理想的教师形象的核心在于以经验的反思为基础,创造有价值的教育经验的反思性实践家。

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赶进度,教教材,看了这一章的内容,明白到这违背了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容易陷入灌输中心的泥潭。

我们应该用教材来教,而不是片面传递信息而强制性地将知识灌输给儿童,要让儿童自身在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并发现意义。

只有让儿童通过与教材的对话,形成提问和反思的能力,才能体现课堂教学发展智慧的价值。

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木下竹次指出,课堂教学的价值体现在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进行质疑,这才是儿童进行自主性学习的根本道路。

因此,衡量课堂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教学是否引发了儿童无穷的疑问,是否激起了儿童无尽的兴趣。

第五辑,学校教育是未来取向的学习,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乃是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实现课堂转型,就需要有全新的教育学的学术视野,才能真正担当起崭新的教育责任—为了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与成长,让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经历经验再造,自我变革,自我更新的过程,摆脱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课堂的束缚,真正实现课堂的转型。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和PDF阅读器。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4.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5.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6.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得到范文网 版权所有 ©2021    京ICP备15007777号-1


网站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内通知我们,我们定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