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论文

个人文档 环保公文写作 格式:docx 页数:2P 上传日期:2021-06-21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资源描述:
《半生缘》赏析内容摘要。

《半生缘》是张爱玲离开大陆之后的重要创作之一,它以三男三女的命运为主线,主要写的是互相牵连在一起的两个悲剧。

一个是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悲剧,一个是曼璐的人生悲剧。

相较其他人而言,其中更突出塑造的是曼璐的形象,她呈现了一种身处“贞女”与“怨妇”之间的痛楚与无望,更凝聚着作者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紧张的关系”的深刻思考,也由此具有了很强的现代性内涵。

通过曼璐形象的塑造,将充满现代性追问的悲剧命题做了深刻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诠释。

同时,也因其未脱离民族文化语境而有了某种程度的创新,甚至超越,并使得文章有一种现代警醒作用,引人深思。

关键词。

曼璐悲剧传统和现代《半生缘》是张爱玲离开大陆之后的重要创作之一,它以三男三女的命运为主线。

曼璐为养活一家七口人,十七岁时与初恋情人豫谨分手,下海做了舞女,沦落红尘,后与商人祝鸿才结婚。

此后,维护“祝太太”这个名份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

婚后的祝鸿才原形毕露,沾花惹草,性情暴烈。

妹妹曼桢温柔敬爱坚强,与纺织厂的同事——温和敦厚的沈世钧相爱。

沈世钧的另外一个开朗活泼的同事——许叔惠与他的一个远房表妹----翠芝相爱,后因沈母的门户之见而出国留学。

婚后的曼璐事事不如意,妒忌有很多男人(包括自己的初恋情人)为之倾倒的妹妹,想出了姐妹共伺一夫的毒计,结果是曼桢成了单身母亲。

曼璐在疾病成郁中死去。

曼桢起先在一个村子里教书,后为了照顾自己的骨肉,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而世钧与自己不爱的翠芝结了婚。

十八年一晃而过,世钧与曼桢又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沧桑。

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无法回到过去,人生便是如此。

《半生缘》实际所写的是互相牵连在一起的两个悲剧。

一个是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悲剧,一个是曼璐的人生悲剧。

相较而言,在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未发生之前.曼璐就已成为一个悲剧的主角——为家人牺牲做了舞女.后来她又亲手导演和制造了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这些才是作者暗自着力表现的。

因此,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不过是套在曼璐人生悲剧中的小悲剧,换句话说,曼璐首先作为一个悲剧的存在,又由她亲手导演和制造了新的悲剧——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悲剧,从而使她成为更大的悲剧的存在!在曼璐身上所体现出的悲剧意义要远比曼桢、世钧的不幸要深刻、复杂得多。

曼璐这一形象有着很强的现代性意义,这也使得《半生缘》具有了更为高远、更为深厚的文本内涵。

对于这个故事的现代性,王岳川教授做了如下解释:现代性就是“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紧张的关系”,是“新和旧的关系”,同时“还是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关系”。

而在曼璐身上,恰恰凝聚了张爱玲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新和旧的关系”、“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曼璐的困境,同样也从某个角度揭示了现代中国人的困境。

在她身上,凝聚了一种身处“贞女”与“怨妇”之间的痛楚与无望.也凝聚着作家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紧张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这种紧张关系,不仅是“新和旧的关系”,还是“世俗性和神圣性的关系”。

曼璐实际上就成为这种紧张关系的表征。

从传统的、旧的、世俗性的角度看.她就是一个有伤风化、为人不齿的娼女。

可从现代的、新的、神圣的角度看,她又可称为一个伟大的牺牲者.尽管肉体被沾污,但她的牺牲精神依然是圣洁的,单从精神上讲,她并不逊色于守身如玉的“贞女”们。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

她既不同于地地道道的娼女。

也不能成为偶像化了的贞女,只能像飞天一样默默承受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苦闷、孤独与焦虑,最终成为货真价实的怨妇,为了守住可怜至极的所谓正常人的夫妻生活,不惜做出疯狂之举,亲手摧毁自己用牺注释。

《百家讲坛》第十讲王岳川2010-1-20牲换来的幸福。

那么,曼璐的敏感和怨愤来自何方呢?首先来自她对自身处境的深刻认知。

小说第二章她与母亲有关婚嫁问题的对话便很能说明这一点。

当曼璐主动说。

“二妹现在也有这样大了,照说.她一个女孩子家,跟我住在一起实在是不大好,人家要说的,我倒希望她有个合适的人,早一点结了婚也好。

”这番话与其说是出于对曼桢的关心,不如说是对自身在这个家中的尴尬处境的清醒认识。

因此当后来母亲对她婚嫁问题表现出关心时,她的敏感和愠怒也就不足为怪。

“他们都大了.用不着我了.就嫌我丢脸了是不是?所以又想我嫁人!这时候叫我嫁人。

叫我嫁给谁呢?”在这样的话语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曼璐的苦楚与怨愤。

这并不是她多心,而是她面临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为家人做出巨大牺牲的她换来的并不完全就是感激和同情,更有拒斥和疏远。

同在一屋,却分属两个世界。

一个光明,一个黑暗。

一个纯洁,一个肮脏。

在这样近距离的鲜明对比中,什么能让曼璐获得心理平衡?第一或许是精神上的认可.可她连半块贞节牌坊也换不到,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女人的肉体是重于精神的。

第二或许是家人的亲情.可她分明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拒 斥和疏远。

最后仅剩下爱情.退一步讲,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成为一种奢望,因为毕竟这是一种正常人的生活。

曼璐是把祝鸿才当成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死死抓住的.于是当这根稻草要离她而去时,她便有些歇斯底里,不择手段,以致最终将牺牲了自己而换来妹妹幸福的那种可能性化为乌有,并将其推向更加昏暗的深渊。

在这个故事中,曼璐牺牲了自己为了使家人幸福.家人幸福了自己却未获得应得的东西,便要反过来将这种幸福再度毁灭。

细细想来,这种“平衡”又带有一种近乎残忍的真实。

这种真实就在于对传统的一种反动。

反传统的突出表现在于张爱玲“根本反对神圣化本身”,她是“以世俗的实用态度,以女性的边缘位置去消解一切旨在建立中心、等级和神圣的价值体系秩序”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美化、神化的东西实在是多不胜数,而这种美化、神化也更多是在维护一种等级秩序。

曼璐的牺牲精神是会被传统认可的,甚至会被美化、神化。

但在世俗社会中的她的生活,却又会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

因为传统需要的只是她的精神,而不是她已被玷污的肉体。

这也恰是传统文化、传统伦理、传统道德的虚伪和残忍所在。

而张爱玲更大的贡献在于她通过曼璐形象的塑造,将充满现代性追问的悲剧命题做了深刻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诠释。

同时。

也因其未脱离民族文化语境而有了某种程度的创新,甚至超越!单从这一点来说,张爱玲对华语文学的贡献就是不可磨灭的,其影响正如一篇论文的标题所揭示的。

“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的小说总是从各个角度述说着别人无法看到的真实,她站在文字的背后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这一切,这些简单的文字构成了最宏大的场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过去和现在。

注释。

《张爱玲文集》张爱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第23页《张爱玲文集》张爱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第24页参考书目。

(1)《张爱玲的意象世界》刘锋杰薛雯黄玉蓉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6(2)《张爱玲文集》张爱玲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3)《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色彩语言》吴进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三期(4)悲剧人生苍凉最美——从《半生缘》品读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味袁瑾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5)试论《半生缘》的人物架构余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和PDF阅读器。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4.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5.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6.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得到范文网 版权所有 ©2021    京ICP备15007777号-1


网站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内通知我们,我们定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