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本单元教材内容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
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
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
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
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
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
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
例2写含三级的数。
例3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分数乘、除法及比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为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对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及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复习。
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一步强调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的同时,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2.重视对相关概念、性质及某些知识间相互关系的复习。
教学中,把比的相关概念、倒数的相关概念、比的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结合教材相关习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将比与分数、除法联系起来。
3.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把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和用比解决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的复习内容之一,结合教材习题,重点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更好地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以及比的有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同点。
题中的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不同点。
①题表示单位。
1。
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
②题表示单位。
1。
的量未知,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3)总结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
①方法。
表示单位。
1。
的量已知,求单位。
1。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表示单位。
1。
的量未知,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列方程解答或用除法计算。
②关键。
找准表示单位。
1。
的量。
设计意图。
结合教材习题,复习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方法和解题关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115页6题。
地球上海洋面积是36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
地球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2.完成教材116页8题。
(1)五年级同学收集了165个易拉罐,六年级同学比五年级多收集了。
六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2)四年级比六年级少收集了,四年级收集了多少个易拉罐?3.完成教材116页10题。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80千米/时。
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这列火车的,是一架喷气式飞机的。
这架喷气式飞机的速度是多少?4.完成教材116页11题。
(1)用84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2∶1。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厘米?84÷。
2=42(cm)长。
42×。
=28(cm)宽。
42×。
=14(cm)(2)用84cm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
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84÷。
(3+4+5)=7(cm)7×。
3=21(cm)7×。
4=28(cm)7×。
5=35(cm)]⊙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经历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情景,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钟面说出经过的时间。
学习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发展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学生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制作作息时间表,并根据表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校作息时间表,实物投影学生准备。
学具钟,纸片教学方法。
探讨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引入。
1、谈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天起床、上课、放学、休息都有一定的时间。
时间就像生命一样,我们要爱惜它,科学合理地安排它。
2、投影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认识这张表吗?这是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
3、组织观察。
你能从表上看出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集体交流。
把你们看到的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我们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