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素养竞赛试卷时间。
60分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3分)()神无主×()宵云外=()湖()海()家争鸣×()万火急=()载难逢各有()秋÷以一当()=()步穿杨花花花花二、照样子,填反义词。
(4分)眼高手低转为反为貌神贪怕因失避就弄成由及三、把带有“花”的词语补充完整。
(4分)四、根据意思写成语。
(6分)最远的地方()最宽的视野()最大的手掌()最长的一天()最高大的人()最难做的饭()五、填字使得所填的字前后都是成语。
(5分)1、谈笑风()离死()具一()格不()木三分2、四面楚()舞升()易近()定胜()经地义3、体贴入()不足()听途()长道()兵相接4、趾高气()眉吐()象万()言万()重心长5、脍炙人()蜜腹()拔弩()惶失()手不及六、按要求填诗句。
(15分)(1-10题填植物名)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少一人。
2、()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3、兰溪三日()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4、()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5、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
6、()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无处寻。
8、竹外()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出墙来。
10、()满地()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描写船行驶得快的诗句。
12、描写最长的头发的诗句。
13、描写最深的情的诗句。
14、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15、“舍生取义”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的《》七、填空,再用所填的字组成一句话。
(10分)炙手可()兴高采()普天同()馨香祷()乐在其()豆蔻年()一鸣惊()治国安()患难与()政通人()安邦定()大功告()()竿见影()谷丰登()拿九稳()仙过海()而复始()富力强这句话是。
!八、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10.5分)自作自()一言()鼎前()后仰()服()服神()()神三长两()自生自()三言()语阡陌()()精()()精痛()()痛五花()门自言自()()牙()牙自吹自()十拿()稳虎头蛇()()老()老自高自()微()()微翻天覆()九、将下列习惯用语的上半部分或下半部分填出来。
(10分)出其不意,()翻手为云,()福无双至,()捡了芝麻,()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一波又起(),败事有余(),弃之可惜(),后无来者(),焉得虎子十、填成语组成省市地名。
(8分)口若悬()()腔北调重于泰()()山再起万古长()()枯石烂同舟共()()征北战源远流()()风化雨人山人()()辕北辙风卷残()()柯一梦不三不()()流不息声东击()()居乐业来日方()()里淘金荣华富()()春白雪五湖四()()是心非跃然纸()()阔天空人定胜()()津乐道掌上明()()市蜃楼一技之()()华秋实十一、连线题。
(5.5分)1、人们常用动物来比喻一些人,形象生动,幽默风趣。
下面这些动物是比喻什么样的人?把相应的连起来。
替罪羊缺乏理智不要脸皮的人癞皮狗代人受过的人小绵羊涉世不深,不怕困难和危险的人千里马蛮横无理,独霸一方的人初生牛犊性情温顺,百依百顺的人地头蛇才智超群,大有作为的人2、请你将下面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和相应的后半部分连起来。
盐店老板谈笑风生摇着扇子聊天形影不离老鼠跌进米桶里一孔之见针眼里看天爱管闲(咸)事月光下散步求之不得十二、下列歇后语都来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请填上相关的人物名。
(5分)1.()的金箍棒——能大能小2.()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3.()穿针——大眼瞪小眼4.()钓鱼——愿者上钩5.狗咬()——不识好人心十三、选择正确的成语填空(填序号)(10分)①一言既出,驷马难追②一着不慎,满盘皆输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⑦拳不离手,曲不离口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⑩前人栽(种)树、后人乘凉1、他说,大丈夫,他一定会替你办到的。
2、《丑小鸭》这部木偶剧的票子很难弄,大家自己想办法,谁能弄到票子谁去看,,看大家的本事如何了。
3、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的大工程,它的建成将会给下一世纪的人们带来实惠,也就是说,这是的功德事。
4、。
我们应该记住这次事故的教训,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
5、这个问题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会。
6、此处,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7、我们千万不要学小猫,应该像小蜜蜂一样勤勤恳恳,坚持不懈。
8、炒菜时,我多放了盐,妈妈责怪我。
我冲妈妈笑了一下,做了一个鬼脸,说。
“。
我下次注意就是了。
”9、写作文嘛,就是要勤看多练。
俗话说。
“。
”只要勤学苦练,啥事都能成功。
10、同学们,下个星期就要举行健美操比赛了。
,就看大家的了。
希望同学们刻苦训练,赛出水平,赛出风格。
十四、请默写两首吟诵月亮的古诗。
(4分)《》《》作者作者,,。
。
,,。
。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