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大班数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目标。
1、学习8的加减运算,能正确地列出8的加减算式。
2、尝试用三个数字在符号板上摆出不同的加减算式,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互换关系。
3、积极地动脑思考,主动探索数字在算式中的不同位置。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学过7以内各数加减法及8的组成。
2、物质准备。
&mdash。
&mdash。
教具。
符号底板(底板分成四格,两格上写有加号和等号,另外两格写有减号和等号,符号中间有空间便于写数字),8、3、5三个数字各一张,笔一支。
&mdash。
&mdash。
学具。
《幼儿用书》(P14、15、16),幼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1、奇怪的门卡。
&mdash。
&mdash。
教师。
爸爸带花花到其他城市去游玩,他们住饭店时,服务员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mdash。
&mdash。
教师(出示符号底板和8、3、5三个数字)。
服务员说,当他们用这三个数字在门卡上摆出四道力口减算式,才能顺利地拿到门卡进房间。
你们愿意来试试吗?&mdash。
&mdash。
幼儿思考。
请个别幼儿来演示,说一说自己摆的是什么算式,集体检查。
鼓励幼儿用三个数摆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2、幼儿操作活动。
&mdash。
&mdash。
看房子特征列算式。
观察8座小房子,根据房子的颜色,在加减符号旁边填写数字,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
&mdash。
&mdash。
观察左边的数字,请你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
&mdash。
&mdash。
观察三组蔬菜,想一想。
哪两组蔬菜力口起来和下面的数字相同,请画线连起来。
&mdash。
&mdash。
带领幼儿分别打开第15、16页引导幼儿练习8的第二组、第三组和第四组加减运算。
(也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本。
舌动只完成一页练习,其它练习放在曰常或区域中进行。
)3、活动评价。
&mdash。
&mdash。
请幼儿介绍操作活动。
&mdash。
&mdash。
引导幼儿观察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发现两道加法算式的数字都相同,但加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不同。
两道减法算式是等号两边的数字位置交换了。
&mdash。
&mdash。
请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结果,看看有没有同样的发现。
表扬正确列出四道不同的加减算式的幼儿,然后结束教学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
。
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
都有6个图形组成。
不同点。
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
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
(正方体、长方体。
)。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
(积木、盒子)。
它们一样吗?。
(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
(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
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
(6个)。
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
(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
。
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
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
)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
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
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
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
。
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
(正方体、长方体。
)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活动设想。
本活动取材来源于生活,以探索橘子的瓣数为主线展开活动。
活动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幼儿探索用多种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然后把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
幼儿通过观察统计表,了解橘子的瓣数并不相同。
第二环节是利用统计得出的数据,让幼儿猜测是大橘子瓣数多还是小橘子瓣数多,然后提供大、小橘子让幼儿验证。
活动目标。
1.探索橘子的大小与瓣数的多少是否有必然的联系。
2.能清楚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学习不受物体排列方式的影响计数,探索多种计数的方法。
4.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剥开的橘子人手一个、没剥开的橘子人手两个。
2.笔、记录纸、卡片等。
活动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1)幼儿想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进行记录。
师。
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
挑战的问题是。
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
数一数。
师。
橘子是圆的又可以掰开,那可以怎样数呢?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商量,想好了拿一个橘子用你的办法试一试。
数完了不仅要把数字记在心里,还要记在记录表上。
反思。
用表来记录全班幼儿计数的结果。
运用统计表既有利于引导幼儿总结规律,让幼儿的知识系统化,增进幼儿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探究的方向,有助于探究目标的实现。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启发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提醒幼儿在数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橘子的特性。
让幼儿与旁边的小朋友商量,主要是想让幼儿在操作前先进行理性的思考,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幼儿讨...
展开阅读全文